员工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术研究 > 员工动态 > 正文

beat365在线体育与社科处成功举办名家讲座第708讲

日期:2013-06-04 点击数: 来源:
报告地点 报告时间
职位 学术报告名称

 

2013年5月31日下午2点,由beat365在线体育和社会科学处主办的“best365网页版登录入口社科名家讲座”第708讲,于在外语楼501报告厅成功举行。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陈永国应邀,为公司师生做了题为“猫的回视与人的主体性反思”的讲座。
陈永国教授1990年至1991年,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;1994年至1995年,美国杜克大学英语系富布赖特学者;2000年,获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文学博士学位。主要学术兼职包括英国剑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、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讲座教授、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员;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文学和西方文论,在世界文学、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及翻译理论等领域进行了多年潜心研究,颇有建树。先后发表专著四部《美国南方文化》(1996)、《文化的政治阐释学》(2000)、《海勒》(2001)、《理论的逃逸》(2008)。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文章50余篇,出版译著和主编文集近40部。
    在讲座中陈永国教授首先分析了美国诗人艾米丽·狄金森的两首关于猫抓鸟和猫捕鼠的诗歌。前一首诗中的猫狂妄凶猛,饥饿急躁,惊动了小鸟,以至到手的美味飞走了,告诫我们人生要把握好时机并及时作出明智的决策。后一首诗中的猫沉着稳重,老谋深算,但诗歌第三节与前面不同,猫在履行抓老鼠的职责方面并不是一丝不苟,而是给老鼠生的希望然后扼杀,显示出猫的顽皮和残忍。第三节,在描写猫玩弄老鼠的乐趣之后,开始哲学思考,把猫抓老鼠这一平凡场面提高到生与死的哲理境界,认为“死是对生的奖赏”,是“人向死而生”这一哲学观念的生动体现。
陈教授认为,上述两点并不是诗歌带给我们的全部启示。通过分析诗歌的叙事方式陈教授指出,在两首诗歌中,诗人都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,是隐身的注视者。并且诗人还把大写词语放在句中,如Cat/Pussy, Mouse/Robin, Life, Hope, Bliss, Eclipse,以此暗示人与其他动物是平等的,摆脱了人与动物的等级制。这就引发人们思考人与动物到底是什么关系,人不是优越于动物的吗,动物又教给了人类哪些东西?陈教授对人与动物二元对立的等级制观念进行了梳理,追溯其哲学根源,同时也在哲学、基督教神学、以及文学层面对它进行解构。
最后陈教授分析了注视与人的主体性构成。陈教授认为我们在读狄金森“猫诗”的时候,会感觉到猫的背后始终有一个目光注视,而猫也在全神贯注注视着鸟,猫并没有意识到背后的目光。专注于鼠的猫是真实的,目的性的猫,它的主体性被掩埋在忘我之中。但是对注视者来说,猫成了被注视的他者,成了纯粹的客体,猫在无意识情况下与诗人成为一种对象的关系。陈教授认为注视者的全神贯注使他从意识状态进入无意识状态。注视者的力被猫所吸引去,这时候主体融入客体,注视者融入被注视者。当猫捕捉结束后,注视者从无意识状态苏醒,然后才进行反思并从猫的成败中总结教训。所以说诗歌前两节是注视者无意识状态的观察和描写,后面则是注视者在有意识状态下的反思和总结。说明人把动物对象化,他者化,所以人有了主导权,建立了与动物的等级制。
陈教授还提到1997年德里达在自传性研讨会上所做的关于动物的报告。德里达提出“动物故我在”的题目,是对笛卡尔的“我思故我在”的解构。在猫注视下的自我是异化的自我,从忘我真我的状态下走出来成为了他者,并且感觉到由此产生的一种焦虑情绪和羞耻感。德里达的这一被猫注视裸体的经历使他产生了 “我究竟是谁”的疑问。德里达的猫的回视在主体身上引发了一种责任感,对猫的责任感,对整个动物世界的责任感。德里达认为动物与不会说话的婴儿相同,动物不是没有语言而是如婴儿般处于语言之内尚不能用语言交流
陈教授的讲座视角前沿,内容丰富,给在场师生带来了有益的启发。讲座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。beat365在线体育和公司其他院系近百名师生,以及长春理工大学的部分教师出席了当天的讲座。